——《全球化》编委会纪实
本刊记者 艾冰
2013年4月18日《全球化》编辑部召开了第一次编委会,资深专家、编委们围绕着《全球化》的目标和定位、风格和内容、经营和发行、作者和编辑队伍建设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会议由主编郑新立主持,编委会主任魏礼群介绍了《全球化》的基本情况。自刊物2011年1月创刊以来,曾培炎理事长十分关心《全球化》的发展,他提出了“同享人类智慧,共谋全球发展”的办刊宗旨,他指出,“《全球化》应本着兼容并蓄、百花齐放的原则,着力打造全球经济思想库,构建一个智库交流的平台,成为广大读者观察国际问题的重要窗口和共享思想盛宴的便捷之门”。刊物2013年1月进行了新的改版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刊物定位、栏目设置、发展目标,重新组建了顾问委员会、编委会、编辑部等工作机构,重新组建了刊物运营、发行机构,使刊物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并将目标设定为:争取通过3年的努力,将《全球化》办成国内经济类核心期刊;通过5年的努力,办成为一流的具有影响力的期刊,成为全球主要智库的重要交流刊物;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办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期刊。
与会资深专家和编委们结合自己管理和办刊的经验体会纷纷踊跃发言,积极为《全球化》的发展建言献策。
裴长洪(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全球化》确定的3、5、10年的发展目标应该能实现。目前,社科类报纸杂志一般都依靠一个社会评价体系:一是党政机关评价体系,二是高校评价体系,三是市场评价体系。《全球化》作为智库刊物,尤其要成为各级政府干部从事经济工作的参考必备读物,扩大杂志的发行量和影响力。
卢中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办刊物要本着质量第一的原则,守住清贫,不追求盈利,通过与企业合作获得经费支持。建议《全球化》文章内容要坚持高端,栏目设置不要过多过细;杂志内容定位要实现突破。除关注经济领域外,还要关注政治、安全、外交等领域,注重研究国家发展战略,比如海洋经济战略、全球治理格局变化、中国在全球治理结构中的地位等。
张宇燕(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中国缺少一本类似于美国《外交》的杂志,《全球化》应当充当这一角色。读者定位既面向精英,也面向普通人。一是提高稿件质量,二是用好智库政府背景,反映中国政府对全球治理问题的看法;三是办英文刊物,走国际化道路,让世界了解中国,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谷源洋(中国社科院名誉学部委员):《全球化》名字很好,在国内独一无二。刊物定位应为反映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结构调整、全球治理结构变化、全球战略等,反映全球热点难点问题。要注重为实际工作服务,不要办成纯理论、模型化刊物。刊物做为“全球经济的一个窗口”要为中国改革发展服务,研究国际国内相结合的热点问题。此外,学术类刊物需要资金支持。
吕政(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学术类刊物都是依靠补贴生存发展,不能指望其盈利。这类杂志发行量小,广告少,需要长期补贴。杂志的影响力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刊物主办单位的地位。二是刊物的质量和发行量。该类评价体系注重刊物的转载率、转引率,以此确定是否为核心期刊。刊物的定位要有特色。不能办成纯政策类刊物,也不能办成纯理论刊物,要实现理论、政策与应用三者相结合。应重点研究国际经济问题,如,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国际产业转移、区域经济合作、国际治理结构等。国内经济要与全球化相联系,以区别于国内其他经济类刊物。作者队伍要集中于研究上述问题的专家学者;读者对象要面向外经外贸各级干部。
霍建国(商务部研究院院长):《全球化》的影响已经很大,文章很好,他建议突出全球热点难点问题;国际经济战略问题;国际多边、双边合作;开放政策研究等等。要成为聚焦经济、国际、高端、知识型的杂志。学术类刊物不指望其赚钱,可采取与大公司合作模式以获得经费支持,要稳定国内稿源,逐步扩大国际影响。《全球化》的质量不错,各省市政府都需要这样一本智库杂志。
杨圣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全球化》应定位为:国际所关心的中国问题,国内所关心的国际问题。要定期召集国内知名专家会议,讨论当前的热点问题,给专家学者出题目,定向约稿。可以从博士论文中选择优秀稿件予以发表。
张卓元(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全球化》办得很好,如何才能办好杂志,办出特色?我认为,应该发挥优势,稳中求进。先办好中文杂志,然后再办外文版。
冼国明(南开大学校长助理):杂志定位为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方面的期刊,从中国人看外国、外国人看中国的视角表达智库的观点,大家都希望看到。如何形成特色,以区别于其他经济类杂志?一是要有信息量,各种观点都要登载。二是突出与全球化和与经济相关的智库观点。
肖连魁(中国银行行长助理):《全球化》名字很好。刊物信息应这样分类:一是告诉大家发生了什么?二是国内、国外政策制定者关心什么?三是预测类的信息。
许宪春(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杂志定位应考虑两个问题,一是研究领域定位;二是研究特点定位。《全球化》研究领域的定位应是:重大问题和难点、热点问题以中国问题为主;战略问题应与国经中心的优势结合,以研究中国战略问题为主;以经济问题为主,兼顾政治、外交等相关问题。《全球化》研究特点定位应是:体现理论性,但理论性要与政策性相结合;体现学术性,但不是纯粹的学术性;权威性,没有权威性就无法立足。要做到这些,首先是论文的高质量,选题要新颖,写作水平要高。要有高水平的作者队伍,要留住优秀作者;要有高水平的编辑队伍,要能谋划重大选题,要有辨别高质量稿件的能力。
最后,国经中心执行副理事长王春正做了总结发言。他认为,名字的唯一性使《全球化》成为金字招牌,杂志内容应以经济为主,向政治、文化、外交、安全等领域拓展;听了各位专家、编委的建议后,信心更足了,刊物今后要着力培养自己的读者和作者群。并指出,有一流的智库,才会有一流的杂志,提高国经中心的素质和能力很重要。